王曙群:以匠心解码智能制造“星辰大海”
4月24日,第十个“中国航天日”,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至预定轨道。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二十号,整整55年,见证了这场跨越时空的浪漫。
一年前的5月3日,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嫦娥六号探测器点火发射。随后,器箭分离,嫦娥六号探测器顺利进入预定地月转移轨道。
彼时正值五一假期,江南大地繁花似锦,扎根航天事业数十载的“大国工匠”王曙群却无暇出游,而是在屏幕前,聚精会神关注着嫦娥六号登月的信息。
嫦娥六号实现首次月背采样返回
全国劳动模范王曙群,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149厂对接机构总装组组长,也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对接机构总装组组长。从天宫、天舟、神舟到天和、梦天、问天,他所在班组装调的对接机构完成了30余次对接,上演了一场场完美的“太空之吻”。
嫦娥六号登月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将月壤取回地球。38万千米的高空,对接装置在太空中的运动位置精度,是影响月壤“打包”成败的关键因素。
“对比飞船上的对接机构,这次的对接样品转移机构是一种弱刚性结构,具有体积小、结构复杂的特点,对于装配中的测调、精度控制等要求更高。”嫦娥六号轨道器总装执行经理陈登海介绍。
“首次接触这类产品,很多零件表面进行了特殊处理,对污染物的防护近乎苛刻,整个过程我们都如履薄冰。”王曙群说。
2004年,我国启动探月计划,迈出月球探测第一步。“那是我首次接触到探月工程的产品研制工作。第二年,对接机构研制进入关键时期,单靠个人的力量肯定不行。”王曙群决定大胆选用年轻人。
王曙群(左)在总装车间以“传帮带”形式让年轻人快速成长
“100-1=0”——这句话,王曙群常挂在嘴边。
“搞航天工程,只有100分和0分的区别,没有99分,不能有任何一个细节出错。”2011年,王曙群团队装调的对接机构成功上演“太空之吻”,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要实现完美的“太空之吻”,需要将200多个插孔准确并同步插入插座。稍有偏离,插针就会被撞弯,造成信号消失。每套单机必须经过各项试验,合格后才能进行总装,其中十大类31套单机还需经过热循环试验的考核,一次热循环就需37个小时。
“万无一失、一失万无”,这也诠释了王曙群所说的“100-1=0”。
从事航天事业30多年,王曙群练就了一手“精、新、准、快”的绝技,而最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带出了一支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
从一名技校生成长为“大国工匠”,王曙群和他的团队始终以匠人之心打造“国之重器”,不断逐梦星辰。
一项项“大国重器”诞生的背后,是无数像王曙群一样的劳动者,用智慧和汗水全力托举,让“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壮志,在时代浪潮中激荡出磅礴力量。
来源/节选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他们,以匠心解码智能制造“星辰大海”》
文/葛俊俊 唐小丽
图/国家航天局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
编辑/靳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