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犬”“斥候”出击,以色列无人机腾飞之始

来源:航天新闻网     日期:2024年11月15日    字体:【】【】【
来源:航天新闻网     日期:2024年11月15日

如今,无人机已成为现代战场上的“多面手”,承担着侦察、监视、通信、电子战、对地攻击、反舰、防空等多样化任务。而这一切离不开相关技术的“厚积薄发”。

以色列凭借西方技术和经济支持,结合自身复杂的战场环境需求,数十年来推出了众多颇具特色的军用无人机,畅销国际市场。想要了解以色列军用无人机的性能特色,不妨从其最初两个型号谈起,那就是“猛犬”与“斥候”(又称为“侦察兵”)。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以色列轻敌大意,被埃及和叙利亚突袭,一度形势危急。虽然借助多重因素,最终反败为胜,但以色列军方仍对战争初期的慌乱态势心有余悸,决心重点建设预警力量和战略威慑力量。除了顶着国际社会压力,与南非合作研发火箭、卫星甚至核武器之外,以色列军方还对侦察无人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以色列“猛犬”(左)与“斥候”(右)曾在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当年,以色列首款国产侦察无人机成功首飞,绰号“猛犬”,主要任务是持续监视战场形势,掌握敌方部署动态,尽量弥补己方情报人员的疏忽失误。“猛犬”的技术来源是以色列军方早年从美国采购的无人靶机和机载诱饵弹,设计过程中又吸取了越南战争中美军侦察无人机的经验教训,追求实用可靠,外观平平无奇。

“猛犬”标志着以色列初步具备了无人机研发能力,但不能满足军方的需求。比如,以色列军方提出,应该尽快为无人机配备轻巧的新一代摄像装备,以便实时获取战地图像。此外,针对周边威胁,以色列军方又要求,侦察无人机必要时可以充当诱饵或制造电磁假象,引诱敌方暴露防空导弹阵地,以便己方后续打击。这也促使以色列军工企业后续研发反辐射无人机、巡飞弹等。

很快,以色列推动情报部门整合,参考军方意见,研发新型无人机。1975年,以色列军方提出了“超视距”侦察需求:一方面,侦察无人机能够飞越敌方前沿防线工事,深入敌方纵深数十公里,获取实时情报;另一方面,侦察无人机的载荷能力应该具备较大的扩展余地,未来换用更出色的发动机和更轻便的传感器后,持续飞行时间有望超过50小时。

数月后,初期型侦察无人机通过了技术验证,被命名为“斥候”。为了降低技术难度,“斥候”采用双尾撑、后置螺旋桨的坚固结构,既能利用起落架起降,又能借助发射车弹射起飞,再利用着陆钩和拦阻网回收。其最大飞行速度为176公里/时,使用高度超过4500米,但续航时间“仅有”7小时,明显低于以色列军方好高骛远的指标。

为了实战测试侦察无人机的效能,以色列迅速向南非提供了“斥候”。自1975年起,南非出兵干涉安哥拉内战,那里也成为以色列新型武器的“试验场”。南非军方多次使用“斥候”,冒着敌方防空武器的威胁,完成了战场侦察任务。

1982年,以色列大举进攻黎巴嫩,第五次中东战争爆发。在战场上,“猛犬”和“斥候”频繁穿梭于巴解组织武装和叙利亚政府军的防御“间隙”中,屡次搜寻到敌军动向,及时将战场信息传送给以军,帮助以军先发制人,摧毁了多处敌方防空导弹阵地、反坦克伏击阵地和装甲目标集结地,为以军夺取战场优势立下大功。

至此,以色列军用无人机一战成名。后来,美国、瑞士、德国、印度等国纷纷寻求与以色列合作研发军用无人机,又促使以色列军用无人机加快推陈出新,随着设计理念革新和人工智能、材料、传感器、弹药等技术进步,不断提升作战效能。

来源/《中国航天报·飞天科普周刊》

文/刘元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