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谨慎,期待。
“嫦娥六号”自5月3日从海南出发,经过53天漫长的旅程,全世界都在等待它带着“蟾宫宝藏”平安回家。
在内蒙古草原上,各项准备工作已就绪。一支直升机回收分队、一支地面回收分队和着陆区周边地方政府组建的民兵分队,随时准备迎接“嫦娥六号”回家。
6月25日下午两点多,跨越数十万公里,经受数千摄氏度高温的重重考验后,嫦娥六号返回器在四子王旗着陆场稳稳着陆。
一切就绪,只待“嫦娥”归来
今年1月起,回收试验队里有不少队员便随“嫦娥六号”一同扎根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从5月3日送它出征至今,整个任务也就剩回收这“最后一哆嗦”了。漫长离别后即将再次相见。
“这次任务期间,我们的处置动作和流程都变得更加成熟了。”航天科技集团阮剑华表示,在经历了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和嫦娥五号任务两次回收后,试验队积累了更加充足的工作经验。
回家的路虽熟悉,但每一次的着陆时间、环境状况都会有所不同,他们依旧需要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确保万无一失。
一个月前,回收队员们就陆续来到四子王旗,共开展了一次雨天搜索回收专项演练、一次大范围着陆偏差演练、两次空地协同和两次全系统综合演练;同时,开展了多次安全培训,准备了多种处置预案,并针对重点环节进行了若干次专项演练。
在最后一次全系统演练中,队员们真切地体验到了草原的“狂野”。出发前还是蓝天白云,等到达集结点等待时,天气骤变,风沙漫天。有不少队员调侃道:“落点附近的生活随时有惊喜,搞不好就是‘惊吓’。”
面对突如其来的风沙,试验队员们启动了应对恶劣天气的预案,各司其职、紧密配合,整个演练有条不紊地进行。
“之前没有遇到过沙尘暴,但即使是小概率事件也要做好万全详细的准备,各个岗位的队员都会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把每个环节都预想清楚。”集团公司黄俊介绍。
此外,经过长时间的贮存,试验队员对“嫦娥六号”尤为谨慎认真。研制人员在产品出厂前,就对返回器各产品的贮存环境和产品寿命进行了严格的把控,并对产品开展了深入的贮存期寿命评估工作,确保嫦娥六号返回器顺利返回。
自由飞翔,轻车熟路返回
一切准备就绪后,“嫦娥六号”就要回家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大草原深处,人们等着它如期归来。
距离地面大约5000千米时,嫦娥六号轨道器与返回器分离。随后返回器独自以接近每秒11.2千米的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这个速度,相当于飞机巡航速度的45倍,比从近地轨道返回地面的神舟载人飞船返回舱要快得多。
早在2014年,在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时,研制人员便已为返回器进行了“探路”。他们经过一系列论证、研究和试验,决定借助地球大气层这个天然屏障,通过空气摩擦产生的阻力达到减速目的。当时国际上常见的再入方式有三类:弹道式再入、弹道-升力式再入和升力式再入。
集团公司逯运通介绍,“嫦娥六号”此次回家已轻车熟路,全面继承了嫦娥五号返回器的再入返回方案——半弹道跳跃式再入返回,类似于在太空中“打水漂”。返回器先是高速进入大气层,再向大气层“借东风”,用它提供的升力跃出大气层,然后再进入大气层,返回地面,整个过程环环相扣,15分钟左右即可完成。
实际上,与人们儿时在池塘边玩耍的“打水漂”不同,瓦片儿一旦投掷出去便不再可控,但嫦娥六号返回器的“太空冲浪”全过程都可控。在整个高速再入返回过程中,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像是“嫦娥六号”的“眼睛”和“大脑”,精确地指引着它的飞行方向,不断调整飞行姿态,确保它能够准确无误地返回预定着陆点。
集团公司何健告诉记者,嫦娥六号返回器中的计算机会根据当前的位置和速度信息,结合落点位置进行制导处理,自动规划出一条从返回器当前位置到打开降落伞地点的最佳飞行路径,然后通过向安装在返回器外的发动机发送控制指令,调整返回器姿态,使返回器沿着规划出的轨迹飞行,最终使返回器“条条大路通落点”。
“可以说,在五六千公里的飞行过程中,嫦娥六号返回器是在允许的偏差范围内‘自由飞翔’。”何健说。
未完待续,期待“嫦娥”新篇
在稠密的大气层中,一团“火球”急促下落,距离地面大约10公里高度时,伞花盛开,进行最后一步减速,最终平稳完成着陆。
执行回收任务的车辆和直升飞机也早已准备就绪。
接近落点区域,直升机缓缓下降,螺旋桨在空中高速旋转,发出沉闷而有力的嗡嗡声,沙粒被卷起,形成一股股细小的旋风。直升机刚停稳,逯运通便跳出机门,成为首个见到回家的“嫦娥六号”的科研人员。他快速跑到着陆点,检查返回器的着陆情况、返回器姿态及主伞连接情况,并拍照记录。
紧接着,由集团公司刘学重点检查推进剂是否存在泄漏,队员们随后陆续完成切断降落伞、断电、检查返回器结构状态、测量着陆情况、返回器天线压回等现场处置工作。
这支由16人组成的试验队,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参与过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和嫦娥五号回收任务。每一次的任务都会在回收场进行多次全过程演练,并准备详细的预案以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精心准备了这么久,大家对现场的工作流程已经了如指掌,操作上务必娴熟无误。”逯运通说。
随后,现场处置工作接近尾声,返回器穿上了“迷彩服”。后续,试验队员还将乘坐运输机一路护送“嫦娥六号”平安到达北京,而它带回来的月球样品也即将揭开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收获关于月球乃至太阳系起源的更多新知识。
从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到嫦娥五号月面取样返回……以“嫦娥”之名,中国探月工程在月球这颗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上留下一个又一个坚实的足迹。
“如今,‘嫦娥六号’已从38万公里外的月球背面携带月壤顺利返回,我们的任务结束了,但‘嫦娥奔月’的故事未完待续。”阮剑华说,抬头仰望璀璨星河和浩瀚宇宙,那是方向,也是未来。“载人登月”“建立月球基地”等探月工程已在规划之中,未来还将会有更多的“嫦娥”兄妹奔赴月球,探索宇宙奥秘。
来源/《中国航天报》
文/邓雨楠
图/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