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建筑“讲述”自己的故事

——中国航天科工四院南京晨光公司将金陵机器局旧址打造为晨光1865文化创意产业园侧记

来源:航天新闻网     日期:2025年01月02日    字体:【】【】【
来源:航天新闻网     日期:2025年01月02日

古都南京,中华门外,秦淮河畔,坐落着晨光1865文化创意产业园(简称晨光1865),其前身是1865年李鸿章创办的金陵机器局。

“它从晚清洋务运动中诞生,又演变为金陵兵工厂,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南京晨光机器厂,跨越3个世纪,见证了中华民族军工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是我国近代民族军工发源地之一。”在中国航天科工四院南京晨光公司工作逾40年的军工文化专家宋建中介绍。


责任担当:将民族振兴刻入红色血脉

1926年,金陵机器局建立了党支部,上海《申报》记录了金陵兵工人的抗争事迹,雨花英烈中铭记了孙津川、梁永的英勇名字,从此,百年晨光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抗战期间,改名为第二十一工厂的金陵兵工厂,在嘉陵江畔为抗日战争作出了杰出贡献。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工厂回到人民怀抱,新生重建,成立军械总厂。

之后,山西原八路军黄崖洞兵工厂部分单位迁来南京,组建南京晨光机器厂,为工厂注入了人民军工的血脉,逐渐成为全国最大的迫击炮生产基地。

为了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2005年,南京晨光公司对建于清代光绪四年的老厂房进行了修缮,改建成厂史陈列馆(现为金陵兵工展览馆)。

当下,这里不仅是南京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和中央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是南京红色文旅的热门打卡点。

南京晨光公司所属晨光一八六五公司党支部书记邹超介绍,园区内的员工可以通过党员活动室等党建载体,便捷地参与党建活动、接受红色教育。每逢节假日,这里都有许多学生、游客来园区接受红色教育、体会军工精神、了解航天文化,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发的新景象。

“红色资源是最生动的教材,园区里的红色资源当下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其红色文化的内涵,彰显出新的时代价值,并落实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邹超说。

活化利用:变工业遗产为产业家园

工业遗产承载着行业和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积淀,金陵机器局旧址就是一座反映中国工业建筑历史演变的博物馆,见证了我国军事工业百年的兴衰史。

园区工作人员介绍:“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遗存,它拥有国内目前最大的近现代工业建筑群,是我国工业遗产中保存数量最多、建筑状况最好、空间格局最清晰、传统风貌最完整的代表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工业遗产保护地。其承载的历史记忆,可以唤起大家对百年来发愤图强的人们的深深敬意。”

随着企业生产布局的调整,2007年,南京晨光公司成立晨光一八六五公司,与南京市秦淮区人民政府合作,将金陵机器局旧址整体开发打造成为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

园区充分发挥历史文化优势,保护性开发利用老建筑,以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为产业生态,致力于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融文化、创意、科技、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时尚创意文化产业基地。

园区还积极着手发展工业遗产旅游的建设工作,主要分为5个方面:完善工业文化发展体系、弘扬新时代中国文化精神、发展工业文化产业、塑造城市工业新形象以及促进工业文化的交流。

如今的晨光1865,在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中孕育着新时代的发展活力,逐渐发展成一座集近代兵工文化博物馆、科技创新、创业孵化、休闲文旅于一体的秦淮特色产业园。该园区于2013年被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被认定为国家级工业遗产。

2023年,晨光1865入驻企业约200家,纳税约4亿元。

创意融合:让文化科技双向奔赴

100多年来,金陵机器局虽历经几度变迁,但其所承载的富国强军、自强不息的希冀与精神一直未变,并得以传承和延续。

2017年,南京晨光公司所属金智院应运而生,成为晨光1865园区里的科技创新龙头企业。自成立以来,金智院致力于智能制造技术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孵化的综合性研究。

2023年5月底,我国首款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干线客机——C919成功完成了全球首次商业载客飞行。

在该飞机的制造现场,承担着自动化、智能化工装巡检工作的“巡检机器人”正是由金智院自主研发的。

除此之外,金智院自主开发的“对接转运装置示范应用项目”装备成功入选2023年度江苏省首台(套)重大装备认定名单;多移动机器人协作搬运系统等多款尖端产品也在2023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上精彩亮相……金智院紧密关注科技前沿动态,积极探索无限可能。

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被攻克,一次又一次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的突破得以实现,让以金智院为代表的晨光科技产业集群更加从容自信地迈向星辰大海。

从昔日的金陵机器局到今日的文创园区,时代在变迁,但这里的工业印记一直未变。每座建筑都有自己的故事,在百年时光里,它们见证了历史,也承载着未来和希望。


来源/《中国航天报》

文/朱婉平 赵莉萍

编辑/王瑞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