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下午,嫦娥六号返回器开舱活动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举行。
详细>>
- 约每秒 11.2 千米的速度返回地球
- 6月25日13时41分许,嫦娥六号返回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约为11.2千米/秒)第一次进入地球大气层。下降至预定高度后,返回器向上“跳出”大气层,到达最高点后开始滑行下降。之后,返回器再次进入大气层。在降至距地面约10公里高度时,返回器打开降落伞,完成最后减速并保持姿态稳定,随后于14时7分在预定区域平稳着陆。
- 2 次月地转移入射、1次轨道修正
- 在完成2次月地转移入射、1次轨道修正后,6月25日,轨道器与返回器在距南大西洋海平面高约5000公里处正常解锁分离。轨道器按计划完成轨道规避机动。
- 13 天环月飞行
- 嫦娥六号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经历了13天的环月飞行,等待合适的返回时机进行月地转移。
- 走完626毫米用时 11 分钟左右
- 嫦娥六号上升器和轨返组合体通过“握手”加“抱紧”的方式,仅用21秒左右完成对接,这是我国继嫦娥五号之后第二次实现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其中,装载着珍贵月球背面样品的容器从上升器经过轨道器转移到返回器内,整个过程样品转移行程626毫米,耗时11分钟左右。
- 3000牛发动机工作约 6 分钟
- 6月4日7时38分,嫦娥六号上升器携带月球样品自月球背面起飞,3000牛发动机工作约6分钟,成功将上升器送入预定环月轨道。在这里,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正等待着与上升器会合。
- 采取钻取、表取 2 种采样方式
- 任务过程中,嫦娥六号采用了“钻取”和“表取”两种采样方式。“钻取”是固定在一个点位,采集保持“剖面层序”的月壤岩芯样品。而“表取”则是在月面多个位置铲取月壤或拾取月岩。钻取采样装置设计长度为2.5米;表层采样机械臂的伸展长度达到3.7米,可在120度的范围内实施月面采样。
- 下降经历 900 多秒
- 此次任务预选的着陆区为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着陆点的选择综合考虑了着陆难度、通信难度和科研价值,有望带回年代更久远的月球样本,助力人类进一步分析月壤的结构、物理特性、物质组成等,并深化对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的研究。从发射升空到成功落月,38万公里、30天抵达、900多秒惊心动魄的下降,嫦娥六号的表现近乎完美。
- 超 18 小时中继通信覆盖时间
- 5月8日,嫦娥六号顺利进入环月轨道飞行。嫦娥六号月背采样期间,鹊桥二号中继星运行在24小时周期的环月大椭圆冻结轨道上,近月点距离月球北极约几百公里,远月点在月球南极上空约16000公里。在这条轨道上,鹊桥二号每天可以为嫦娥六号提供超过18小时的中继通信覆盖时间。
- 携带 4 台国际载荷
- 在嫦娥六号着陆器上,搭载了来自法国、欧空局、意大利的3台国际载荷,在轨道器上搭载了巴基斯坦独立运行的立方星。其中,分离巴基斯坦立方星在近月制动段实施。4台国际载荷均顺利开机工作。
- 起飞重量超 8 吨
- 嫦娥六号探测器是我国迄今最重的深空探测航天器,由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上升器4部分组成,配备了降落相机、全景相机、矿物光谱分析仪、月壤结构探测仪、国旗展示系统等有效载荷,起飞重量超8吨。为了完成此次任务,嫦娥六号精准做好了“去、下、上、回、入”5个动作,实施了6次分离。
- 探月工程火箭发射成功率 100%
- 嫦娥六号探测器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九次执行探月工程发射任务。自2007年起,先后有长三甲火箭、长三丙火箭、长三乙火箭、长四丙火箭、长五火箭、长八火箭执行探月工程发射任务,成功率达100%。
- 阶段十一 再入回收段
- 阶段十 月地转移段
- 阶段九 环月等待段
- 阶段八 交会对接与样品转移段
- 阶段七 月面上升段
- 阶段六 月面工作段
- 阶段五 着陆下降段
- 阶段四 环月飞行段
- 阶段三 近月制动段
- 阶段二 地月转移段
- 阶段一 发射入轨段